18.39万亿元!进口消费品市场红利加快释放

     日前,国内首个聚焦消费品进口价格变化的专业指数 ——《中国进口消费品价格指数》正式发布。数据显示,3 月该指数呈现环比、同比双增长态势,当月环比价格指数为 107.2,上涨 7.2%,同比价格指数为 105.2,上涨 5.2%。

18.39万亿元!进口消费品市场红利加快释放

北京海关隶属首都机场海关查验处关员对进口鲜切花进行查验。方星摄(中经视觉)

 

     “总体看,一季度我国消费品进口延续了此前的增长态势。” 商务部研究院相关专家表示,进口消费品作为驱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之一,正快速融入消费者日常生活。从食品、化妆品、保健品到电子产品、汽车等,进口消费品种类已覆盖居民生活各领域,对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和生活质量提升产生重要影响。

 

扩大消费品进口意义重大

 

     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推动进口发展对我国消费升级、嵌入全球产业链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

 

     “在进口增长过程中,消费品进口占据独特且关键的地位。其增长是国内市场潜力释放的重要体现,也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贸易系负责人表示。

 

     扩大进口是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消费品进口呈现平稳增长态势。我国已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在全国设立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据海关统计,2024 年我国进口规模达 18.39 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地位。“去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平稳增长,许多民生消费品进口需求旺盛,特别是受节庆消费带动,去年 12 月我国进口消费品总额创下近 21 个月新高。” 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说。

 

     “进口消费品价格指数的波动与上述变化呈现正相关性。” 指数编制方负责人分析认为,消费品进口一方面增加国内供给、丰富消费者选择,更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和高品质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有助于培育新需求、激发消费潜力,实现以需求引领创新、以创新引领供给的良性循环。

 

     对外经贸大学相关专家表示,消费品进口有助于构建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快消费品贸易自由化和贸易政策衔接国际规则,逐步消除国内外市场制度性障碍,促进畅通连接。未来,进一步扩大消费品进口将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实现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跨境电商进口成增长引擎

 

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未将进口消费品作为独立监测维度,导致其价格变动淹没在整体数据中,无法单独反映市场变量动态特征。在国际贸易形势复杂、进口消费品价格波动频繁的背景下,编制进口消费品价格指数十分必要。

 

     “事实上,进口消费品价格指数作为衡量一国进口商品价格变动的关键工具,被国际组织及欧美等国家广泛用于跟踪进口商品价格变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相关专家说,该指数基于海关 CIF(成本 + 保险费 + 运费)总价及数量编制,通过覆盖七大类、1831 个 HS 编码细分商品的科学架构,构建起 “吃穿住用行娱” 六大消费领域全景视角,填补了我国进口消费市场价格监测空白,为政策制定、高校科研、市场消费等提供重要参考。

 

     从首期指数看,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与季节性消费驱动,“穿用娱” 价格上涨,“吃住行” 价格有所下调。其中,纺织制品、服装产品、鞋帽配饰类消费品价格指数环比上涨 7.8%,肉禽蛋奶、果蔬粮油、烟酒饮料等环比价格下降 2.2%。

 

     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纺织制品等价格波动突出主要受国际棉价上涨影响,生产成本推高。随着天气转暖市场供应增加,部分鲜活食品和蔬菜瓜果大量上市,价格回落。在以旧换新等政策实施、进口替代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电器、家具等进口产品价格跌幅较大,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品牌市场份额加大和产品竞争力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等加速重构,以跨境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兴起,成为驱动外贸增长的新引擎。2024 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增长 10.8%,占整个进出口比重提升到 6%,更多优质产品便捷直达海内外消费者,其中跨境电商进口增速持续高于整个进口增速。

 

     更多政策利好释放。4 月 25 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海南全岛和秦皇岛等 15 个城市(地区)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专家表示,海南自由贸易港已实施相关政策,此次叠加跨境电商综试区功能,强化了其作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市场枢纽的地位,特别是通过 “保税 + 跨境电商” 模式创新,为进口商品供应链优化提供试验田。随着政策红利释放,海南有望成为全球跨境电商进口的核心枢纽和新高地。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

 

     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进口额达 4.17 万亿元,消费品进口保持平稳。专家分析认为,在进口缓慢恢复的同时,进口消费品结构性变革加快 。

 

     品类需求分化加剧,民生必需品与高端消费形成进口消费品市场 “双轮驱动”。据不完全统计,肉类、水果等基础品类进口增速近年稳定在 8% 左右,而医疗美容设备等高端品类进口消费复合增长率突破 25%。以母婴市场为例,来自欧洲的有机奶粉及日本低敏辅食产品进口占据高端市场一定份额。据相关数据,单价超 5000 元的美容仪复购率持续两位数增长。

 

     数字技术重塑贸易生态,新消费场景不断出现,贸易效率进一步提升。近年来,京东国际、淘宝等平台企业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起多品类覆盖和精准运营推送的消费品进口新生态,引导消费者从 “稀缺性消费” 转向 “品质生活投资”,同时通过 “保税仓储”“前置仓” 等方式,让消费品进口更高效便捷,提升消费体验。

 

     区域供应链深度重构,进口替代效应加速显性化,制度创新释放新红利。今年以来我国从美国市场进口份额减少,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成为进口市场新增长极。目前我国关税总水平已从 2010 年的 9.8% 下降至 2024 年的 7.3%,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随着 RCEP 落地实施,推动东盟等特色商品进口关税下降。此外,跨境电商进口商品清单已扩至 1476 项,准入审批时限压缩 60%。一系列制度创新改革带来更低进口成本,让消费者得到实惠。

 

     进口消费品市场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转变,是国际经贸格局调整的内在要求,也是消费需求迭代升级的必然选择。“今年进口增长空间大。不仅因为我国市场容量大、梯次多,蕴藏巨大潜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坚持积极主动扩大进口,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 相关负责人预测,到 2030 年,仅自发展中国家累计进口就有望超过 8 万亿美元,中国大市场将为全球市场提供更大机遇、更多选择。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豆瓣

相关新闻

手机:18819166004

lidaiyun@mboomtech.com

微信二维码webp小格式